新闻中心

“两小时课堂,体育重归核心”——校园体育变革探究篇

2025-09-20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
随着2025春季学期的到来,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政策,强调中小学每天需保证“一节体育课”和“综合体育活动两小时”,标志着体育教育正重回教育舞台的“C位”。这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调研的第三篇报道。

健康第一

新华社记者李丽、丁文娴、周畅报道,近期,北京推出“体育八条”,强调打造出汗的体育课;云南启动壮苗行动,严格督导飞检确保“两小时”活动落实;安徽蚌埠提出“无体育、不教育”,强调“健康第一”的理念。

面对应试教育和学业压力,体育课被挤占现象时有发生,青少年健康问题日益凸显,如小胖墩、小眼镜、小豆芽、小焦虑等,甚至出现了“小糖人”等新问题。为此,“一节课、两小时”的举措旨在破除教育内卷,回归育人本质,重构教育生态。

家校社协同

“一节课”看似小事,实则关乎“德智体美劳”五育并举,体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维度,更是贯穿其他四育的核心。伏尔泰、蔡元培、毛泽东、陶行知等先贤均强调体育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,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,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,更是塑造人格、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。

近年来,中小学体育改革逐渐细化,不仅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,更关乎民族未来竞争力。“两小时”的刚性要求有助于杜绝体育课表混乱,推动学校切实开展体育活动。

为解决师资、场地等问题,各地采取多种措施。蚌埠市鼓励文化课老师兼职体育,昆明市中心中小学将校园拓展为运动场,合肥市引入科技手段丰富体育活动。

然而,政策落地还需兼顾刚性与灵活性,防止体育应试化,引导青少年养成终身运动习惯。家校社协同发力,让孩子们在自由奔跑中,跑向“新时代合格接班人”的成长之路,储备健康资本与生命能量。

搜索